
主讲人:姜维超副教授
邀请人:黎敏教授
报告摘要:
阿秒物理的一个关键可观测量是光致电离的“零时刻”,即电离电子波包从离子核出发的时间延迟。这一可观测量可通过阿秒条纹相机(attosecondstreaking)实验和双光子跃迁千涉重建阿秒拍频(RABBIT)实验来实现。受限于阿秒脉冲的强度,现有的测量电离延时的实验主要集中在微扰区域。最近我们通过数值求解全维含时薛定谔方程的方法模拟了He原子在强阿秒脉冲下的阿秒条纹相机实验。氨原子在强阿秒脉冲作用下发生单电离后,束缚态电子有一定几率处于氨离子的基态或激发态之中,这样的多电离通道使得电离电子与東缚电子处于相互纠缠的叠加态。精确求解全维含时薛定谔方程的结果显示,电离延时随着阿秒脉冲光强的变化可以反映系统纠缠度随着阿秒脉冲光强的变化。弱XUV光下原子电离产生的光电子能量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给出,即等于光子能量减去原子电离势。随着XUV脉冲强度的增加,原子基态能量产生ac-Stark能移,导致不同时刻发射的光电子的能量不同,XUV脉冲上升沿和下降沿对称的时间点可以发生能量相同的两个电子波包,这两个电子波包的干涉可以引发光电子能谱峰的劈裂。观测单个XUV脉冲下的动态干涉效应对脉冲参数要求比较苛刻,至今尚无实验证据。通过外增加一个红外激光脉冲去调控电离势,可以降低观测动态干涉的实验难度。红外辅助电离过程中的动态干涉近期已经在实验上被观测到。
报告人简介:
姜维超,深圳大学副教授,深圳市孔雀高层次人才。2010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1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彭良友教授。之后赴维也纳技术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与Joachim Burgdǒrfer教授合作。2017年入职深圳大学。主持了强场物理和阿秒科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包括面上项目两项、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和理论物理专项一项。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2024年度项目子课题理论支持部分一项。目前为止,在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论文5篇(第一/通讯作者4篇),在PhusicsReports上发表长篇综述1篇,撰写World Scientific学术专著章节1章。发表的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合计38篇。